十築香港 我最愛的百年建築
【圖:香港建築中心主席馮永基教授日前向傳媒介紹「十築香港」活動。】 「怎樣的城市,便有怎樣的建築。」建築物除了發揮「有瓦遮頭」的功能外,還反映著不同時代和地方的歷史、文化和人民價值觀。香港百多年來的發展,高密度的城市成為地區的特徵。在密密麻麻高樓大廈組成的石屎森林間,亦隱藏了不少優秀和極具欣賞價值的建築物,各有各的特色和背後的精彩故事,有待大家逐一發現。 今年是香港建築中心成立十周年,中心特意舉辦了一項別開生面的活動,讓全港市民參與投票,從入圍名單中選出十項最喜愛的香港建築。活動名為「十築香港——我最愛的香港百年建築」,由香港特別行政區「創意香港」贊助。除了公眾選舉外,主辦者還會舉辦一連串的公開活動,包括講座、導賞團、教育及青年活動和展覽等,提升公眾對身處建築環境的關注,了解香港在社會、民生、經濟、藝術、文化等方面的蛻變與源流;以及深入認識香港,增加我們對這個城市的歸屬感。 入圍名單的建築作品共有一百項。先由香港建築中心全體會員提名,再由歷史學家丁新豹博士率領十二位建築及歷史界權威組成的提名委員會從超過一百項的名單再選出「最後百強」,再讓市民投票。 翻看候選建築物名單,筆者發現內裡包含著跨越百年的香港建築,從已成法定古蹟的到新近落成的,都應有盡有,並以落成年份排列。當中的四十項更是超過一百年,甚至上千年的歷史建築,最古老的包括李鄭屋村古墓(建成於公元三百年)、聚星樓和屏山古建築群(建成於一四八六年)、上水龍躍頭老圍和松嶺鄧公祠(建成於十五世紀)、西貢鹽田梓(建成於十七世紀)和中央警署建築群(建成於一八四零年代至一九四零年代)等。 自九七香港回歸後落成的建築物則有十項,包括香港會議展覽中心(一九九七)、海防博物館(二零零零)、北京道一號(二零零四)、香港濕地公園(二零零五)、鑽石山火葬場(二零零九)和亞洲協會香港中心(二零一二)等。 香港作為國際城市,不乏世界級建築大師的作品。廣為人知的當然包括英國建築師 Norman Foster 設計的香港匯豐總行大廈(一九八五)和赤鱲角機場(一九九八),還有美籍華人建築師貝聿銘設計的中銀大廈(一九九零)。此外,新近落成由英國女建築師 Zaha Hadid 設計的香港理工大學賽馬會創新樓(二零一三),也在名單之列。 值得留意的是,名單中還包括了不少已消失的建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