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構「公民廣場」的迷思
做城市規劃和城市設計,公共空間不能缺少。城市中的街道、廣場、天橋、公園和海濱等,都是公共空間。 最近,添馬艦政府總部東翼辦公樓門前的一幅空地,引來一番爭端。這個地方,眾人稱它為「公民廣場」,政府則叫它做「東翼前地」。 在二零一二年九月的反國教事件中,成千上萬市民坐滿這片空地,「公民廣場」遂因而得名。此後,這裡亦舉行過大大小小的示威集會,例如一三年的免費電視發牌事件集會等。 到了今年七月,政府以加強保安為理由,突然在廣場外面築起鐵欄,令這片曾經開放給市民使用的空地變得門禁森嚴,閒人免進。坊間不少批評,此舉有違政府總部「門常開」的設計概念。「門常開」變成「門常關」。 事件隨即引來民間激烈辯論。究竟廣場是否公共空間,便成為一眾關注者的討論話題,更驚動了一些建築師。他們連忙上網找尋資料,卻愈找愈見混亂。 翻閱城規會文件,當中關於添馬艦政府總部和立法會大樓前面的休憩用地這樣寫:「在政府機構或社區 (4) 支區前面的一幅土地,是個露天文娛廣場 ( 英文版是 Open-air Civic Square) 暨公眾休憩用地 (Public Open Space) 。這是舉行文娛康樂活動的熱門場地。該幅公眾休憩用地與政府總部及立法會綜合大樓互相貫通,高度水平亦會遞降而連接至海濱長廊,成為區內接駁金鐘至政府總部及立法會綜合大樓的主要行人通道網的一部分。」由此可見,規劃中「公民廣場」 (Civic Square) 確實存在。城規會更要求,該廣場面積不得少於二公頃。 再看分區計劃大綱圖,圖上顯示該幅休憩用地劃在政府總部用地的北面。規劃者的原意,是把廣場設在大樓的北面以連接海濱,並把添馬艦這兩幅用地發展成為主要公民社區設施的用地及一個香港地標,以匯聚行政及立法機關的成員及使用文娛用地的市民。 今天添馬總部經已建成。現場所見,大樓與廣場的布局與原來的規劃圖有明顯分別。 究其原因,便要追溯到二零零七年。當年政府為建總部大樓邀請了四家承建商提供設計方案,最後由嚴迅奇建築師設計的「門常開」方案獲選。建築師以簡潔線條,把大樓設計成有如一扇敞開的門廊,以獨特形象豎立於一眾樓群中。中空式的建築概念,避免了大樓如屏風般把海港隔絕,也解決了城市景觀與通風的問題。 值得留意的是,建築師把休憩用地重組,從規劃圖所示位於大樓北面的公民廣場改為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