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築香港》 十足至愛
【圖:「十築香港」展覽開幕日,由政務司司長林鄭月娥擔任主禮及頒獎嘉賓。】 由香港建築中心主辦,創意香港贊助的「十築香港:我最喜愛的百年建築」選舉,結果終於在上週揭曉。超過一萬五千市民在為期一個月的網上投票,從一百項入圍建築中選出了十項至愛。 那一天,大會在太古廣場展覽開幕典禮中公佈結果。獲選的十項建築分別是九龍城寨、大澳棚屋、山頂纜車、尖沙咀天星碼頭 / 五支旗杆 / 中環天星碼頭、尖沙咀火車站和鐘樓、志蓮淨苑、海洋公園、香港大學本部大樓、香港國際機場與及雷生春。 這個結果,對一般專業建築師來說,實在是出乎所料。除了香港國際機場外,幾座舉世知名的世界級地標性建築,例如香港匯豐銀行總行、中國銀行總行、香港會議展覽中心、理工大學賽馬會創新樓等都未能脫穎而出。 這個結果,雖說出乎所料,但想深一層,也並非無跡可尋。香港建築中心主席馮永基早就說過:「市民要選的,不一定是最優秀的建築,而是心中所愛。」由此可見,在市民心目中最愛的,並非那些擁有獨特風格的大師作品,而是能觸動情感帶來回憶的建築物。 像海洋公園,就是一個為人帶來愉悅和歡樂的地方。像志蓮淨苑,就讓人在繁囂鬧市中找到一點心靈的恬靜。像香港大學本部大樓、尖沙咀鐘樓和雷生春,百年建築歲月留情,觸動了不少人的難忘回憶。山頂纜車過百年無間斷在山腰間穿梭,亦是令人回味。中環天星鐘樓當年被拆所引起的抗爭,就是市民集體回憶慘被無情推土機消滅的強烈反彈。 這個結果,亦帶來爭議。曾聽過有人批評:「你們建築師怎麼搞的?怎麼連九龍城寨和大澳棚屋都能入選?這些都是違例建築,更不是建築師設計的。難道這些都算建築嗎?」而我不知道批評者是不是建築師。 這令我想起初讀建築時看過的一本書,書名叫《沒有建築師的建築》 (Architecture without Architects) 。這本書,就是記載著世界各地一些按當地文化以民間智慧自行建造,而且充滿地方特色的建築。這些觸動人心的建築,都不是由建築師設計。 事實是,九龍城寨和大澳棚屋的建築形態世間罕有,亦正是由民間自行建造,充分表現當時當地獨特歷史文化的建築物。 建築,不是用來看,而是讓人使用的。建築沒有人,便沒有生命。值得留意的是,獲選的,都是開放給公眾享用,令市民能夠自由出入的公共建築。 對,建築物,不論設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