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站 : 香港大學

【圖:建成於一九一二年的香港大學本部大樓,於一九八四年被列為法定古蹟。】


港鐵西港島線在去年底通車,如今市民可以乘地鐵直達港大校園。在HKU車站通往校園出口的行人隧道的牆壁上,展示了港大百年發展的歷史圖片,不少人駐足觀賞,亦勾起我這個上世紀八十年代渡過五年寒暑的港大學生一段段的回憶。

在校園芸芸的建築物當中,最有代表性和令人印象深刻的,必然是那屹立過百年,外型雄偉,屋頂有座鐘樓的本部大樓(或稱陸佑堂)。本部大樓建成於一九一二年,是校園內最古老的建築物。

這幢大樓以紅磚和麻石建成,屬後文藝復興時代的建築風格。三層高的大樓依山而建,外牆設有兩層高的麻石柱廊和露台,最大特色當然就是中間的鐘樓和四個角落的塔樓。從正門進入,經過一條大樓梯,樓梯在大樓的中軸線上,前面就是可容納一千人的陸佑堂,大型活動都在這裡發生。

大樓平面是「田」字形,因此有四個庭院,把天然光線帶進大樓中間。庭院內還有水池和棕櫚樹,甚具熱帶風情。庭院旁邊的迴廊,除了用作通道外,還可遮蔭擋雨,令室內空間冬暖夏涼。

本部大樓在一九八四年被列為法定古蹟。那年,我還在港大讀建築。本部大樓則是文學院的大本營。

從前回港大,大部分人在般含道巴士站下車,經陸佑堂沿斜路上山。而我就從列提頓道入口步進校園。還記得,上學途中要先穿過那古雅以紅磚砌成的明原堂,再走下綠樹成蔭的斜坡,經過荷花池,再從後門進入建築系的所在地紐魯詩樓。那時,十二層高的紐魯詩樓,是校園內最高的建築物。

那個年頭,校園的戶外空地很多,除了荷花池、紅磚梯,還有在本部大樓旁邊的一片叫Chem Lawn的翠綠草地。草地叫Chem Lawn ,皆因旁邊有座化學樓。

後來,校園不斷擴建和重建,古色古香的明原堂三幢拆剩兩幢,後山的斜坡又要建樓,學生會大樓讓路給圖書館,草地都變成石屎地。就連我至愛的Chem Lawn都不見了,變成一條馬路。

事實上,港大校園發展幾乎從沒停頓過。近幾年,大學學制三改四,為了容納更多的學生,西面又建多了一座百週年校園。百週年校園,用了本來屬水務局貯水庫的土地,把三幢教學樓建在一個大平台上,再以大學街連接本部校園。百週年校園的平台裡面,就是餐廳商店,研習坊,演講室和大型會議中心。

另外,地鐵伸延到港島西,接駁港大校園。因此,黃克競樓連接薄扶林道的那道大樓梯不見了,變成了一座來往地鐵站的升降機高塔。

今天,眾人可以搭地鐵往返港大,HKU都變成車站的名稱。港大校園,就有如其他地區一樣,與城市交通網絡連成一體。老實說,交通的確方便了,人流也暢旺了,卻少了從前那種古典優雅自成一隅的學術氛圍。


[註:由香港建築中心主辦的《十築香港:我最喜愛的百年建築》選舉,香港大學本部大樓是百大入圍建築之一。能否獲選,有待下周(三月二十日)揭曉。]

Comments

Popular posts from this blog

留住利東街 留不住街坊情

釣魚區的迷思

《十築香港》 消失的建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