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計以人為本 建築愉悅空間

【 圖 :獲境內優異獎作品何壽南小學。 建築物的外牆用了不經修飾的清水混凝土,充滿了原始味道 。 ( 圖片由香港建築師學會提供 ) 】 上星期介紹過兩項榮獲本年度香港建築師學會週年獎項的文物建築。這一篇,繼續向讀者推介另外三座公共建築。 自上世紀六十年代至千禧年代初期,由政府興建的學校,都採用 「 標準化 」 設計。即是說,同一時期的學校設計,全部都是一式一樣。筆者曾經批評,這些標準式設計,不但令建築師無法發揮創意,也令城市景觀變得沉悶。學校沒有獨特性格,事事講求標準答案,又怎能訓練出具創意的新一代?終於在二零零二年,政府決定放棄標準設計,每座學校會因應教學理念和地理環境需要做設計,該政策亦為遭人詬病的 「 倒模校園 」 劃上句號。 今年榮獲境內優異獎 — 社區建築獎項的作品,是由建築署設計,位處啟德發展區的保良局何壽南小學。 建築師的設計概念,就是要營造出鼓勵探索,培養主動學習的環境。建築師在介紹作品時這樣說: 「 一般的學校八層高,操場設在地面,逼使學童經常上落樓梯,很不方便。我們建議以興建較低矮的四層高建築,並把操場升高,以減低操場與課室之間的距離。 」 建築物的外牆用了不經修飾的清水混凝土,充滿了原始味道。而且,由於校舍位置被高層住宅及公路圍繞,建築師便把樓宇後移,再以花園,垂直綠化和木材屏風為周遭的繁忙提供了緩衝,成為市區中的綠洲。建築師亦利用接橋,柱廊和庭院穿梭建築群中,塑造出微型社會,一個城市中的城市。 評審團認為,何壽南小學挑戰了依照最新建築署設計規則的標準方法。通過重新測檢一般三十間教室校舍的立體空間關係和規劃,向社會展示了新穎的低層建築模型。這所小學,就像一座迷你城市,既呼應周邊的環境,又為社區互動與交流開闢了新的空間。該作品既具備建築的複雜性,又符合非凡的審美特點。 近年,政府在推動環保教育方面不遺餘力。去年,沙田環保站獲獎。今年,建築署以東區環保站再下一城,榮獲會長獎項及主題建築獎 —— 都市設計兩個獎項。東區環保站位處港島西灣河的天橋底,是環保署於十八區設立社區環保站的首批試點之一。設立環保站的目的是推行源頭減廢。環保站為社區提供物料回收再造支援,包括廢物回收及分類等。透過加強推廣環保教育,鼓勵市民實踐綠色生活。 建築師便在東區走廊天橋下的一個原本作為臨時停車場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