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築兵法》 在困局中尋求突破

【圖:油街實現的上空,出現了藝術家陳閃的「風箏」。風箏造型來自香港各區密集樓宇之間的天空,表達香港人在城市困局中衝出框架的強烈慾望。】 零六年五月,一群香港年輕建築師及藝術家遠赴意大利威尼斯,參與「第十五屆威尼斯國際建築雙年展」香港館的展出。今年五月,香港參展作品載譽歸來,在「油街實現」舉行為期一個月的回應展。 這次展覽以《建築兵法》為主題。策展人蕭國健 Stanley 借鑒中國著名兵法書《三十六計》的謀略,讓各參展人以不同計策審視及套用在香港建築的現實困境中,試圖提供積極的解決方案。作品亦反映出香港年輕一代不屈不撓和化危為機的精神。 威尼斯香港館位於主要展場「威尼斯軍械庫」 (Arsenale di Venezia) 入口對面,是一座獨立且充滿古樸風味的低矮建築物;要進場便要穿過一道圍牆,裡面是個小庭院,然後再進入室內。十三件展品便分別裝置在庭院和建築物內。是次香港回應展的場地,前身是香港皇家遊艇會會所的「油街實現」,是一座二級歷史建築物。無獨有偶,兩個場地都同樣帶有深厚的歷史背景,都有圍牆、庭院和紅磚的建築特色,可謂互相呼應。參觀者來到「油街實現」,即可感受到這份充滿著歐式古雅建築的氛圍。 甫進場,一座白色立方體在眼前出現。這是策展人 Stanley 的作品「初告解」。他說:「 建築師 的 使命, 本來應 是塑造我城和為大眾構建適合的棲身之所 。 可惜多數人往往被派往負責違背良心和原則的工程,因而積下罪咎感。他們唯有參考第 二十七 計 『 假癡不癲 』 ,暫時忘卻自己的道德底 線 ,並希望透過「告解」承認罪孽而得到寬恕 。 」 還記得, Stanley 在威尼斯以港式金屬碌架床搭建成告解室,走進內裡,頭頂便是威尼斯的天空,參觀者可以在密室中向天告解,懺悔自己的罪過。回到香港,告解室變成以白蠟造成的磚頭建成。 Stanley 解釋,白蠟磚的靈感來自威尼斯眾多教堂內的蠟燭。「我希望把我對威尼斯的感覺帶回香港。」這一趟,白色告解室內裡,卻盛載著香港的天空。 小庭院的天空,在紅磚屋與大樹之間,飄浮著一組「風箏」。這是藝術家陳閃的作品。「風箏」的造型靈感來自香港各區高樓之間的城市天空形態。陳閃以城市天空表達城市文明與自然的矛盾和對立狀態,並以風箏表現追逐夢想的初心及回歸自然的意境。他以「走為上計」為題,希望 透過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