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2030+》 建構宜居高密度城市

【圖:香港是世界上人口密度最高的城市之一,平均人口密度達每平方公里二萬七千三百人。】


去年十月,發展局及規劃署制定了《香港2030+:跨越二零三零年的規劃遠景策略》,展開了為期六個月的公眾參與。

政府期望這個以願景帶動的全面策略研究,為香港未來的規劃、土地、基建發展,以及為塑造跨越二零三零年的建設環境提供指引,以應對未來的轉變和挑戰。

《香港2030+》的規劃願景,是令香港更宜居、具競爭力及可持續發展的亞洲國際都會。主要建議包括三個規劃元素,分別是規劃宜居的高密度都市,迎接新的經濟挑戰與機遇,及創造容量以達致可持續發展。

香港是一個高密度城市,人口密度是每平方公里約二萬七千三百人,密度之高名列世界第三,僅次於孟加拉達卡和印度孟買。高密度規劃,令我們的公共運輸系統和基礎設施更有成本效益地運作。此外,密集的人口亦令我們的社區充滿活力;相對於人口稀疏的社區,我們的商店食肆更多元化,讓市民有更多的選擇。再者,高密度規劃由於佔用土地較少,對大自然減少破壞,令更多的郊野公園得以保存。直至現在,香港已建設地區只佔全港土地面積兩成四(二百六十八平方公里),作為郊野公園的用地有約四成(四百四十三平方公里)。

不過高密度的規劃,令居住環境擠迫和交通擠塞;過度密集的高樓大廈阻礙城市通風,產生熱島效益,並影響空氣質素。高密度規劃,亦導致社區設施和公共休憩用地不足等問題。以上種種,都會影響城市環境的宜居程度。此外,樓價高企,市民越住越細,公屋輪候時間越來越長;劏房問題日趨嚴重,樓宇老化失修,對居住環境產生威脅。這些情況若不能有效解決,又談何宜居?

據二零一六年經濟學人全球宜居城市指數所得,香港排名在第四十六位,是兩岸三地各城市中排名最高。但與首三位的澳洲墨爾本、奧地利維也納和加拿大溫哥華相比,則依然相距甚遠。

為未來規劃不能忽視的,是人口的變化。政府預計香港的人口會持續增長,但增長速度將放緩。香港的人口會由零四年約七百二十四萬,增加至四三年約八百二十二萬的頂峰;到六四年又回落至約七百八十一萬。由於家庭人數有減少的趨勢(平均每戶人數由零四年的二點九人減至四四年的二點七人家,因此住戶的數目便逐漸增長,直接增加了對住屋的需要。

另一方面,由於出生率下降,醫療進步又令人類壽數增加;香港將面對人口急劇老化的問題。按政府推算,六十五歲或以上的人口將由現時約一成半大幅增加至四六年約三成六。人口老化現象除了令勞動力下降之外,亦令適切於老年人的社區設施將會出現嚴重短缺,將為社會和經濟帶來重大挑戰。

此外,我們還要面對樓宇迅速老化的問題。到二零四六年,樓齡達七十年或以上的私人住宅樓宇單位將達三十二萬六千個,是一五年同齡樓宇的三百倍。單靠市建局作重建,以目前的進度來看,根本是杯水車薪。再加上普遍業權分散,如何處理便將是社會需要面對的一大難題。

要解決居所擠迫、增加房屋數量、提供社區設施、加快舊區更新等等舉措,都需要額外可供發展的土地。但近年社會對關於開發新土地的議題卻爭議不絕,令城市規劃和發展舉步維艱。

面對著這「人又老、樓又老」的遠景,又要打造優質的生活環境以提升城市的宜居度,實在談何容易?

篇幅所限,下回再續。



Comments

Popular posts from this blog

留住利東街 留不住街坊情

釣魚區的迷思

下一站 : 香港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