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規劃不能只建住宅
土地供應專責小組公眾參與活動已進行了近三個月。小組在本週亦舉行了會議,為下月展開的電話問卷調查作最後準備。我們預計,電話民調將在八月中進行,為期五星期,希望能夠獲得約三千個有效隨機樣本,收集市民對十八個短、中、長期增地選項的意見。 三個月來,經歷遊走十八區的巡迴展覽、多輪與各持分者會面的工作坊和兩次地區論壇,再加上傳媒和網上的廣泛報導和討論;社會對土地短缺議題和十八個增地選項已有一定的認知。正如主席黃遠輝說:「不少市民對覓地選項的取捨是心裡有數的。」 筆者身為小組成員,連月來一直關注媒體上的報導和討論。有些論點,個人認為值得商榷,希望藉本欄作出一些澄清。 整個覓地討論,是建基於未來三十年內欠缺最少一千二百公頃土地的大前提,希望社會能夠就不同增地選項作出抉擇,並以多管齊下模式提供所欠土地。千二公頃短缺當中,住宅用地佔二百三十公頃,經濟用地佔二百五十六公頃;基建及設施用地則佔最多,有七百二十公頃。 不過,過去的討論大部分都聚焦在如何提供住宅用地方面,而對經濟用地,與及基建和社區設施用地的提供有明顯的忽略。常聽到的意見例如:「住宅用地只欠二百三十公頃,當中短中期欠一百零八公頃;粉嶺高球場佔地有一百七十二公頃,哪一個高球場便可解決短中期的土地問題了。」 社會意見聚焦在住宅用地討論可以理解。「租金貴、面積細、環境擠」也是當今香港居住環境的寫照。面對二十萬市民居於 劏 房 ,公屋輪候期長達五點一年,年輕人上樓困難等水深火熱的現況;提供住屋,特別是公共房屋用地,已是迫在眉睫。 但必須留意的是,城市規劃不能只建住宅。市民也不能只有「居住」,而無法「生活」。城市規劃,除了需要提供房屋用地外,還要有其他社區及配套設施,以滿足居民的生活需要。這些設施包括學校、醫院、街市、消防局、警署等。另外,休憩用地例如公園、海濱長廊等,也是不可或缺。再者,社區也需要有經濟活動,例如商舖和辦公樓等以方便居民,並提供原區就業以減少對跨區交通網絡的倚賴。最後,也是最重要的,是道路和運輸網絡。 以沙田新市鎮 ( 不包括馬鞍山 ) 為例,它的已建設土地約一千三百公頃。當中房屋用途佔 29% ,運輸用途佔 27% ,社區設施佔 19% ,休憩用地佔 7% ,經濟用途佔 4% 。由此可見,一般的新市鎮發展,住屋用地和基建用地約各佔三成。 一個社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