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濱發展的挑戰與機遇

「擬議成立海濱管理局」的第一階段公眾參與活動﹐在上周末舉行了首個公眾論壇。我們亦計劃出席九個區議會﹐簡介建議內容﹐並聽取議員的意見。

在接受傳媒採訪期間﹐不時被問及這個問題﹕「究竟在活化海濱的工作中﹐遇上最大的挑戰是甚麼﹖」

從過去九年的工作經驗中﹐我們發現﹐維港海濱規劃和管理﹐是一個非常複雜的課題。一方面﹐創造一個朝氣蓬勃、富吸引力和多元化的海濱﹐是我們的願景。另一方面﹐連綿不絕的海濱長廊﹐也是我們的終極目標。但要達成這個願景和目標﹐要面對的挑戰和要克服的困難實在不少。

要知道﹐全長七十三公里的維港海濱﹐並非白紙一張﹐海岸線亦有新有舊。不少海濱土地經已發展﹐上面有各式各樣的設施﹐例如道路基建、機電泵房、貨物裝卸區、私人住宅、工商大廈等。有些海濱用地亦為港口運作所需。雖然這對在維港兩岸營建無間斷的海濱長廊做成掣肘﹐但在共建維港委員會和海濱事務委員會的推動下﹐政府不斷研究各種方法﹐去達致終極目標。

舉例說﹐政府曾將位於觀塘的貨物裝卸區遷移﹐騰出空間興建海濱長廊。又例如﹐北角村拆卸後﹐把臨海地界向內陸後退﹐預留土地作公共空間﹔以及當其他私人用地重新發展時﹐訂定可優化海濱的規劃參數及土地契約條件等。

筆者經常形容﹐海濱工作﹐就像砌拼圖﹐逐塊拼﹐不能一步登天。一言蔽之﹐就是「做得幾多得幾多」。此外﹐「不准填海」這「緊箍咒」﹐亦令不少優化海濱的計劃舉步維艱。

在日前的會議中﹐有區議員表示﹐最怕海濱管理局會變成獨立王國﹐不受監控。又怕海濱變成大白象。也有區議員問及如何確保日後成立的海濱管理局有足夠的代表性﹖

事實上﹐向公眾問責一直是我們構思成立海濱管理局的重要考慮。

我們認為﹐擬議成立的海濱管理局應該是一個獨立專責﹐和有廣泛代表性的機構﹐並能夠達到下述的要求。首先﹐管理局應結合倡導與執行的角色﹐全面地規劃、設計、發展、營運和管理海濱用地﹔並能容納創新意念和設計﹐採用「地區營造」模式﹐靈活管理用地﹐減少官僚和繁瑣的規則。另外﹐它應促進跨部門和跨界別協作﹔推動公眾參與﹔在社會目標和商業原則之間取得適當平衡﹔以及受到公眾監察。

過去的海濱工作﹐我們一直貫徹「與民共議」的原則﹐不論是在海濱規劃設計﹐或是海濱建設發展的過程中﹐與不同地區的區議會合作。例如尖沙咀至紅磡的海濱城市設計研究﹐觀塘碼頭旁的海濱長廊發展﹐港島東區的海濱工程等﹐都通過區議會的參與﹐去建造合乎該區市民願景的設施。

故此﹐成立海濱管理局﹐亦不會成為如部分市民憂慮的大白象。我們既不會低估海濱發展要面對的挑戰﹐亦不會期望一蹴即就﹐把整個維港七十三公里的海濱納入管理範圍。而是「從小做起」。前面的一個機遇﹐就是中環和灣仔的新海濱用地。這裡並非康文署現時的管理範圍﹐亦不涉及遷移公共設施和私人物業的問題。

我們相信﹐成立專責的海濱管理局﹐從規劃設計建造﹐到營運和管理﹐推行優化海濱的工作﹐是達成海濱願景的關鍵。讓新成立的海濱管理局先從中環和灣仔的新海濱用地著手﹐並在累積經驗和創造成果後﹐再逐步拓展至其他地方﹐是個較為務實的做法。


Comments

Popular posts from this blog

留住利東街 留不住街坊情

釣魚區的迷思

下一站 : 香港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