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英博物館 天蓬下的活潑空間

【圖:建築師以輕盈的弧形玻璃天蓬把中央庭園覆蓋,令庭園轉化成充滿活力的公共空間。】


遊覽倫敦,大英博物館是必到之選。其實,筆者在一九八二年來過一趟,今次舊地重遊,就是要一睹英國建築師Norman Foster在二千年加建的巨型玻璃天蓬。

Norman Foster可能是香港人最熟悉的世界級建築師,他在香港的作品有匯豐銀行總行、赤鱲角香港國際機場和紅磡車站。今天西九文化區的總體規劃亦是原自他的手筆。還記得,二零零一年的西九文娛藝術區舉行設計比賽,他以天蓬把半個西九覆蓋,贏得獎項。後來因為西九種種爭議,項目被迫推倒重來,天蓬方案胎死腹中。

原來,Foster的天蓬構想,早在一九九四年萌生。

位處倫敦市中心的大英博物館由建築師Sir Robert Smirke設計,屬十九世紀盛行的新古典主義建築。外牆上的柱廊和三角形屋頂都是仿效古希臘的建築式樣設計。建築物於一八二三年開始興建,用了二十四年才建成。從建築物的平面可見,東南西北四翼圍著一個面積達八千平方米的長方形庭園。博物館建成不久已迅速不敷應用,在一八五七年,建築師的弟弟Sydney再在庭園中央加建了一座拱頂的圓形閱覽室。

直到上世紀九十年代,當局計劃把閱覽室藏品遷往新建的圖書館大樓,並為大英博物館進行擴建,一九九四年便舉辦建築設計比賽徵集設計。

要在一座有一百五十年歷史的古建築進行加建,實在是個難題。由於博物館是受保護古蹟,建築物既不能增高,又不可以拆掉重建;在旁邊興建又會破壞原建築的觀感。Norman Foster便想出了妙計,向中間的庭園打主意。他在中庭地底加建額外教育設施和演講室,再把庭園以玻璃天幕覆蓋,增加了室內的空間。其實, Foster的大中庭(The Great Court)方案與貝聿銘在巴黎羅浮宮的玻璃金字塔如出一轍。Foster最終在比賽從過百參賽者中脫穎而出,成為該項目的建築師。

這個下午,再次走進闊別三十多年的大英博物館,感覺果然是耳目一新。當年蒼老昏暗的感覺一掃而空。經過正門的大廣場,穿過門廊,前面出現的就是這個被天蓬覆蓋偌大的中庭。眼前的圓形建築物原來就是已屹立過百年的閱覽室。建築師卻在外牆上鋪上白色的石灰岩,令充滿自然光的空間頓見光猛明亮。抬頭所見便是那聞名不如見面的巨大拱形天蓬。

天蓬由輕巧的鋼架和玻璃建造,共用了3312塊不一樣的三角形玻璃組成。拱形的結構令中庭沒有半根柱子,支撐天蓬的柱子都埋藏在閱覽室外圍的石灰岩背後。玻璃屋頂把原來的庭院覆蓋,令位處中庭四周的展館四通八達,使參觀者更方便直接地經過中庭到達要到的展館。

就算不看展館,單在天蓬下遊走已是一大樂趣。這天天朗氣清,陽光穿過屋頂灑在地上,又把天蓬的弧形線條映照在潔白的牆壁上,形成一幅美麗多變的圖畫。你更可以沿著閱覽室兩旁的弧形樓梯除除登上高處,以不同角度欣賞這充滿活力的公共空間。

Norman Foster成功地以創意把老舊建築重新蛻變,用新元素為博物館注入了新的生命力,成為活化古建築的典範。再者,大英博物館是免費入場的,因此大中庭便成為了倫敦城市中的大廳,一個人人可享朝氣蓬勃的公共空間。


身處在這重拾生命力的城市空間,筆者難免有所感慨:「香港人的保育概念,就只有『原汁原味』獨沽一味。」

Comments

Popular posts from this blog

留住利東街 留不住街坊情

釣魚區的迷思

下一站 : 香港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