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港外填海 機遇與挑戰

本週二,土地供應專責小組舉行第三次會議,就增加土地供應眾多選項當中三項,聽取政府介紹並作出討論。三個選項包括空置土地和臨時用地,維港以外填海,及岩洞和地下空間。筆者個人認為,在三個選項當中,相對於東拼西湊的找尋閒置土地的見縫插針式規劃,維港外填海較能有效地提供可作全面性規劃的額外土地。但不容否認的是,填海造地要面對的社會爭議亦不少。連番爭議令政府一直猶疑不決,間接加劇了今天和往後因土地短缺產生的問題。

一直以來,香港城市發展都是通過填海造地以增加發展用地。香港的九個新市鎮中,有六個是在填海土地上興建,包括荃灣、沙田、屯門、大埔、將軍澳和東涌。不過,在二○○○年後,以填海造地建設新市鎮的工作近乎停頓,導致公共房屋覓地困難,供應嚴重滯後等問題。相反,相鄰的新加坡和澳門近年卻積極填海造地。新加坡填海令土地面積增加了兩成四,而澳門則增加了一點六倍。

事實是,有見香港土地短缺日趨嚴重,早在二○一一年,政府已展開《優化土地供應策略:維港外填海和發展岩洞》的研究,期間亦舉行了兩個階段的公眾參與活動,活動於二零一三年完成。過程中,政府亦從二十五個選址中篩選至五個近岸填海地點,包括欣澳(六十至一百公頃)、龍鼓灘(二百二十至二百五十公頃)、馬料水(六十公頃)、小蠔灣(六十至八十公頃)、青衣西南(面積仍有待研究),並建議在大嶼山和港島之間的中部水域興建面積達一千公頃的人工島。

除了可以提供大面積作全面規劃的土地外,相對於其他如徵收農地和棕地等增地辦法,填海造地的好處是不用經過收地賠償這個既具爭議又冗長的過程,亦免卻因政府要與發展商洽談補地價而被社會標籤為官商勾結。另外,填海亦可解決本地過剩填料和發展岩洞和地下空間所產生的填料的處理問題。

填海既是爭議性的課題,社會意見亦不容忽視。有不少人雖認同填海造地有效解決土地短缺和提供土地儲備,「但就不要在我這區」。明顯地,當地居民對填海後的社區環境影響(例如交通和景觀等)非常關注。

環保組織和漁農界亦有意見,認為填海會破壞天然環境,影響海洋生態,令如中華白海豚等海洋生物無處棲息;填海亦會減低漁獲,影響漁民生計。這些都是實實在在要面對的關注。故此,若然社會認同填海是其中一個增加土地的辦法,當局必須設法減少對自然生態的損害,並提供額外的保育方法。

至於有反對意見認為填海只會製造更多海景豪宅,平民百姓根本無法受惠;對此筆者不能認同。要知道,增加土地供應和撥地建私樓還是公屋是兩回事。建屋用地不增加,就連建公屋都沒有地。

眾所周知,填海不能一蹴即就。由可行性研究到規劃和工程研究,當中包括公眾參與活動,法定程序,再到詳細設計和施工,直到工程完成,需時最少十年或更長時間。這裡還未計算建造道路基建和房屋的時間。要以填海造地作新市鎮發展,必須未雨綢繆。否則,一旦發現其他土地供應模式遇上障礙才重提填海,恐怕已是太遲了。

(註:文章內容只屬筆者個人意見,並不代表土地供應專責小組立場。)


Comments

Popular posts from this blog

留住利東街 留不住街坊情

釣魚區的迷思

下一站 : 香港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