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決土地問題 須作艱難抉擇



【圖:香港人正面對「樓價貴、住屋細、環境擠」的居住問題,增闢土地的工作實在刻不容緩。】
三月只過了一半,土地供應專責小組已舉行了三次會議,為即將在四月中旬啟動的公眾參與活動作準備。我們將會把六個月來討論過的十多個增地方案向社會鋪陳各選項的挑戰與機遇,讓公眾討論,冀能廣泛地收集社會各持分者的意見,為眾多選項作出取捨和排序。

增地方案近二十項,每項都有優劣,亦要面對不同困難,可提供土地的面積、單位數量和時間性亦各有不同。要聚焦公開討論,實在並不容易。故此,土地專責小組經過多次會議後決定,把一些有潛力提供額外土地的選項按時間性分成三大類以方便社會討論。

第一類是短中期,即最快可在十年內提供的土地,包括棕地發展、利用私人的新界農地儲備、利用私人康樂用地(例如粉嶺高爾夫球場)、重置或整合佔地廣的康樂設施等。第二類是中長期,即最快可在未來十年至三十年之間提供的土地,包括維港外近岸填海、發展岩洞和地下空間、新界新市鎮發展、東大嶼都會發展,與及內河碼頭用地發展等。第三類則是一些概念性建議,可提供額外土地的時間有待研究後才能作出估算。包括增加鄉村式發展地帶的發展密度、利用公用事業設施用地的發展潛力、於現有運輸基礎設施上作上蓋發展、內河碼頭鄰近用地發展、郊野公園邊陲地帶、填平部分船灣淡水湖作新市鎮發展等。

另外,委員會亦發現,一些正在推行的措施有助善用現有土地,但對增加額外土地供應未必有明顯幫助。我們亦會把這些措施歸類為「政府正在持續推展的措施」供社會討論,包括改劃土地用途、發展綜合發展區、善用短期租約及空置政府用地(包括空置校舍、「政府、機構或社區」用地、增加已發展區或新發展區密度、善用工廈、精簡發展管制程序和市區重建等。

由於土地短缺,衍生各樣民生問題,牽涉各個市民。我們正面對「樓價貴、住屋細、環境擠」的居住苦況,亦影響各行各業,高昂的租金扼殺了不少企業的生存空間。

另外,短中期的土地供應及房屋用地短缺尤為嚴峻。政府提供的資料顯示,未來十年公共房屋落成量只有二十三萬七千單位,遠低於二十八萬的供應目標。市民平均要輪候四點七年才獲編配公屋,近二十萬人住在等環境惡劣的居所。政府亦需要持續透過賣地照顧社會對私營房屋的需求。因此,增闢土地的工作實在刻不容緩。

把增加土地選項分門別類,除了方便公眾討論外,另一目的便是讓公眾看見,要解決土地短缺而產生的房屋問題,哪些是「遠水」?哪些是「近水」?而且,沒有一個單一的方案可把問題徹底解決。例如社會只接受在維港以外填海但否決所有其他短中期辦法,但填海只能在最快十五至二十年後才能提供住屋,對面對現時已水深火熱的公屋供應嚴重滯後沒有幫助。相反,若果只側重短期方案以解當前之急而忽略對長遠方案作未雨稠繆,房屋問題只會在將來重覆發生,樓價和租金亦只會因為供不應求而不斷飊升。故此,多管齊下增加土地似乎是唯一可行的做法。

我們理解,沒有任何增地方案能獲得社會百分百認同,亦沒有選項是完美無痛的。但過去二十年來的土地供應停滯不前已帶來今天社會的種種惡果,我們已沒有再歲月的本錢,必須盡速行動。在即將進行的公眾參與活動當中,社會須平衡各增加土地的選項所帶來的發展效益、成本及潛在問題,並作出抉擇及取捨,並為這些選項訂下優次。

(註:文章內容只屬筆者個人意見,並不代表土地供應專責小組立場。)



Comments

Popular posts from this blog

留住利東街 留不住街坊情

釣魚區的迷思

下一站 : 香港大學